This website requires JavaScrip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关闭

    一个幼儿园需要怎样的完美主义? | 耀华重庆复地幼儿园管理团队侧记(转载)

    学校新闻

    2020 年 01 月 09 日

    10 : 00

    • “Pink,Blue,Yellow……”伴随着灵动的歌谣,站在教室后排巡班的园长杨添和课程主任黄育娜,情不自禁地比划起手指,晃动着身子,一如被小朋友和家长围坐在前方的中外幼教。


      窗外是淅淅沥沥的冬雨。此时的底楼大厅,招生主任贺林和行政主任李文静微笑迎向“1、2、3、4”有备而来咨询的家长。一张张预报名表就整齐地摞在桌面,等待填满新生的姓名。


      这一天是耀华重庆复地幼儿园一年一度的开放日。


      艺术主题活动在六个教室里变幻花样,经由一双双小手绽放光芒:小动物的七彩光影投射到了天花板;水墨在折扇上晕染出中国风;漂浮在水里的油彩悄悄被拓印纸偷走……三个小时体验临近尾声,孩子们拿着自己创作的艺术品满载而归。


      一位妈妈牵着儿子走到招生咨询台边,鼓励他和园长“say hello”。只见杨添笑靥盈盈地应声招呼,热络地拉起小男孩的手,一转眼,双膝就自然触到了地面。


      “45度”,是杨添为开放日主题“遇见艺术”添上的点睛之笔,仰视的角度寓意学会敬畏、尊重和欣赏孩子,“45度也提醒成人们学会用多元的视角去了解孩子”。灵感出自她看过的一个艺术展宣传,在“头脑风暴”时获得三位核心团队成员的肯定,大家一致通过。


      这个当年用《论语》而不是唱歌跳舞打动耀华面试官的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用16年时间守护着心中的“桃花源”;她为团队树下“完美主义”标杆,在复地园的每一寸土地上,写下“反思与创新”。而这一切都只有一个指向:为了孩子。


      采访 / 文 | Nil
      编辑 | Ivana


      为每一盏紫外线灯编号


      开放日前,李文静先后巡视校园四次,找出需要整改的细节并立即落实。


      不久,她收到杨添发来的一串照片,从地上的透明胶到窗台的纸巾盒,竟然还是有她“没看出来问题的地方”。


      开放日的海报也是前后改了十几版,杨添想要能贴近儿童视角的艺术呈现方式,希望借鉴超现实主义大师胡安·米罗的“feel”,而不能照搬。设计师不得已放弃现成的素材库,手绘进行借鉴创作。


      ▲ 耀华重庆复地幼儿园开放日海报


      被“逼疯”的还有攀岩墙厂家,人家幼儿园都是选定几个模板照单全收,杨添非得仔细推敲“硬磨”:颜色要更自然,每个模块设计要由易到难,符合幼儿的兴趣和身体发展规律。


      杨添有时也忍不住自嘲,这么精益求精有必要吗?但她很清楚自己不容妥协的坚持所在,“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孩子着想。”


      “你了解园长就知道,她确实是高要求,做事非常细致。跟她搭档这么久,有压力,同时也是动力,让你发自内心地觉得‘我愿意做’”。


      从教学转岗至行政,李文静必须耐下心来处理各种琐事。


      这学期,她的最新挑战是整理复地幼儿园的保健管理规范程序,原以为只是表格文件的规范性整理,没想到成就了一项“升级再造”的大工程,光是梳理网络图就花了两周。


      厨房的一张清洁卫生评分表变成了四张,主厨、摆案和两个厨工各一张,冰箱消毒柜分出ABC,这样保健医生检查起来才能“包干到人”,落到实处;每个教室的四盏紫外线灯也都编上了号,300小时的寿命各自计算每天“减1”,产品质量问题才可能被发现。


      更重要的是,这样做能确保知道每盏灯是否处于有效工作时效内,让教室空气消毒质量得到保障。像这样经过修改的表格总计占了八成。这些变化,负责招生的贺林也看在眼里,“保教合作,受益的一定是孩子,这方面做得好的班级,传染病发生几率也会小很多。”


      ▲开放日上的光影游戏和绘本馆


      “园长面前无难事”


      几年间,校舍搬迁问题始终是笼罩在复地园上空的一片乌云,然而在充分告知情况下,每年招生仍达到了满园。


      大家只见园长杨添沉稳淡定,却不知她心里也打鼓,生怕辜负老师和家长们“共进退”的这份信任。


      直到前不久出租方确定续租,杨添第一时间通知全员开会,公布喜讯,连正在教室忙消毒的阿姨也一个不落。提前预备好的“开放日”活动方案,也是这时才紧锣密鼓地进入实操。


      这不是杨添第一次背水一战。


      2013年,耀华在重庆的第二所幼儿园——融科幼儿园创办,杨添带着李文静和黄育娜两位当时的教学老师,从零“开辟新天地”。待到三年后,融科园的开班成绩和口碑扶摇直上,复地园却经历了新团队的震荡。


      面对召唤,杨添就像放下一个刚刚带大的“宝宝”一样不舍。但她的回归无异于一剂强心针和稳定剂,带领复地园重新凝聚在“以儿童为本”的核心理念周围。


      去年新年“庙会”的意外堪称这句话的绝佳注脚。


      活动前夜,大班有个孩子突然得了水痘,按规定整个班级都要被隔离。这意味着他们班可能所有人都不能参与隔日的庙会了。这是大班孩子上小学前最后一次新年活动,杨添和老师们都不希望孩子们失望。


      当晚九点,正在香港出差的杨添与三位主任网络讨论拍板,等其他小朋友们离开后,为这个班的20个孩子特别“加场”。


      方案一经确定,各种细节讨论持续到了凌晨:结束后怎样消毒?怎样跟老师解释突然要加班?怎样分组,让20人的现场看起来更有气氛......


      方案最终顺利推行,除了不幸患水痘的孩子,没有小朋友错过在幼儿园的最后一次庙会。


      “好的幼儿园老师,第一要爱孩子,第二要会爱孩子。爱孩子,是一个前提。而会爱孩子,应该是相对理性和专业的。”


      在杨添看来,这要求老师将2-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蓝图完整印刻在头脑中,面对每一个孩子都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并回应他们的需要。


      正因如此,“耀华的管理团队,每个人也都必须懂课程。”


      一年多前,“90后”教师黄育娜升任课程主任,适逢耀华机构推进幼儿课程改革。老师们需要从预先准备好的结构教学,转向直接由儿童兴趣生发、驱动的“生成课程”。


      编者注:生成课程不是教师僵化地执行设计好的方案,也不是听任幼儿一味无目的、随意活动,而是教师通过对幼儿的观察,发现他们的兴趣和发展需要,随时调整活动、材料,支持、引导幼儿达成其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调动其学习潜能,使课程不断发生和发展,促进幼儿进行动态学习。


      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因材施教,“小朋友同样表现出喜欢玩铅笔,但到底是对什么感兴趣,每个人可能都不同,是书写本身,是铅笔里的物质,还是色彩?”黄育娜和杨添每周分工到班级进行课程巡导,帮助老师们共同分析反思,打破课程设计的“瓶颈”。


      有一次,小朋友们收集了很多不同的树叶,黄育娜提醒老师,有四五个孩子关注到了树叶里丰富的脉络纹路,在她和老师的讨论基础上,老师由此入手开展了拓印等艺术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认知和感官体验。


      ▲开放日上的涂鸦游戏和水墨画


      “生命影响生命”


      “如果你带着专业的眼光和期待进入耀华,你一定会被吸引,很快便爱上它。”杨添至今记得与耀华的初识,惊叹“耀华课程的生命力”。


      在课堂中与孩子共同探索和成长,带来即时又饱满的成就感。得知将被提为课程主任时,她还对一线教学恋恋不舍,是当时的耀华主管点拨了她:以前你可能只能影响到一个班的孩子,现在你可以把你认同的耀华理念带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受益。


      “我追求完美,但不见得我的完美就是对的,只是提供大家多一些角度。我们管理人员存在的意义,也是帮助大家不断反思自身,通过发现自己的不完美而跨出成长的一步。”杨添说。


      如今,在这个平均年龄三十出头的核心团队引领下,“改进永无止境”逐渐成为复地园上下的共识。


      它来自老师们渗透入日常的课程反思,来自家长定期面谈会的精心准备,来自核心团队的讨论再讨论,推倒重来、推陈出新。


      “我在耀华做了七年招生,资源库已经够丰富了,开放日没有一年是重样的,我们总是想着怎么做得更有趣、有意义、有品质”,贺林骄傲地说。


      作为医科出身的“市场小白”,她曾经手抄《课程手册》,让自己在一两周时间里就能向家长们介绍得头头是道,直到今天通过深度参与园务的方方面面,将条条理念融汇于心。


      “我们开会效率很高,大型活动工作量大家都一起认领平分,绝不会说属于教学、行政的我就不管,耗时的事情都一起帮忙做,执行力很强。”


      这学期,在耀华幼教管理部的牵头下,贺林与上海、北京幼儿园同事合作,主动担纲了《招生手册》的前期目录和分章节撰写,原以为要一学年才能完成的任务,没想到一两个月就率先完成了初稿。


      这离不开杨添的鼓励,“所谓管理的艺术,是她能够懂你,有这种共通感。她不见得最懂招生,但她会问你难点在哪里,需要什么支持”,贺林说。


      和所有新老师一样,初出茅庐时的黄育娜也碰到过这样的棘手问题:一不注意孩子打闹受伤,就被家长情绪激动地问责。


      那时,杨添二话不说站到了她的前面,做了各种协调和安抚工作,“她不会把问题完全归结到老师的责任上去,在专业处理之外,更多是在抚慰我们的心灵,在你frightened的状态下告诉你,没关系,这种事时有发生,但我们可以提升自己让自己更能专业应对,这是一种成长,给了老师强有力的支撑。”黄育娜现在也这样要求自己。


      李文静则把耀华的管理哲学带到了阿姨们中间。


      “我们十几年都是这样做的,也没出问题啊?”阿姨们起初不理解,为什么擦个桌子还要用三种不同颜色的抹布,分别专用于清洁、消毒、抹干三步骤,乱了都不行。


      李文静发动阿姨们自主讨论,怎么做能更规范和专业,还不时鼓励她们也是“幼儿园的管理者”,用这种思维对待份内份外的工作,慢慢阿姨们也信服了。


      “做园长很累,总是在解决人的问题,最遗憾的是留给孩子的时间少了。” 拭去疲惫,杨添始终笃信耀华校监陈保琼博士常常引用的格言: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


      “耀华一直致力于打造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在工作中彼此影响和成长,这是人才和工作的双赢。我们要以耀华共同的目标和一样的标准完成所有的事,倚靠的是每一个人的力量。我们对孩子讲究观察、分析、支持,我们也这样对待每一个员工”,杨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