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website requires JavaScrip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关闭

    香港商会专访陈昕生博士:伴孩子们追寻属于自己的真理

    耀中耀华新闻

    2025 年 06 月 27 日

    15 : 18

    5月8日,中国香港(地区)商会32周年晚会在北京举行。以此为契机,耀中耀华副行政总裁(K-12教育)陈昕生博士接受了商会专访,分享了机构近百年来深耕教育领域的发展历程。在访谈中,陈博士回顾了耀中耀华坚守教育初心的办学理念,阐述了「长期主义与持续创新」如何共同塑造机构独特的教育价值。以下是专访全文。

     

    科学家探寻宇宙真理,艺术家追求美学真理,哲学家求索生命真理,普通人寻觅幸福真理。教育者如灯塔,以智慧为光,以坚守为舵,指引每一个人发现属于自己的真理,在追寻中点亮人生,照亮社会。

    Part I 世界观源于观世界

    人工智能,宛如一场呼啸而至的风暴,正以雷霆万钧之势重塑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传统教育难以应对这场巨变,新技术革命下“技能断层”与“学用脱节”日益严重,教育这场关乎未来的马拉松,迫切需要理念与模式的深刻变革。

     

    耀中耀华教育网络副行政总裁(K-12教育)陈昕生博士表示,“直面变革、守正创新”是耀中耀华的核心基因。追溯办学初衷,要从她的祖母曾楚珩说起。1927年,国家积贫积弱、社会动荡之际,16岁的曾楚珩联合志同道合之士,在香港创办耀华学校(学校于1932年改名为耀中),秉持“光耀中华”之理想,在华夏大地播撒教育希望之种。

     

    作为教育世家的传承者,陈昕生自幼以教育事业为己任,薪火相传耀中耀华的教育理念。她表示:“三代耀中耀华人要对得起每一个家庭的信任,将教育强国的初心和教书育人的责任延续下去。”

     

    历经战火淬炼,秉承狮子山精神,耀中耀华走过90余年光辉历程。从中国香港九龙旺角一家小小的幼儿园起步,如今已全面覆盖幼儿园至大学教育体系。校区遍布中国香港、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青岛、烟台、浙江桐乡,以及美国硅谷和英国萨默塞特,每年为全球逾12,000位师生提供优质教育及发展机会。

    Part II 未来种子:重构教育边界

    2023—2024学年初,耀中耀华成立的“未来教育部”与国内外顶尖高校和500强企业深度合作,致力于突破传统学习边界,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未来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馆、香港大学、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等世界知名大学和权威机构合作,让学生可以直接对话行业专家,深入现实场景,实现沉浸式学习。

     

    陈昕生引述耀中耀华教育网络行政总裁兼校监陈保琼博士的观点:“世界变化之快前所未有,未来难以预测,教育必须持续迭代,甚至可能不存在固定课程体系,学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在瞬息万变中主动构建未来。” 学生吸收的信息像种子一样,在大脑中通过神经元相互连接、生长,因此,学生受到的刺激越多,就越能应对未来的挑战。“未来教育部”项目,可谓是对这一“种子”比喻的具体呼应。

     

     

    陈昕生介绍,2024—2025学年,位于浙江桐乡的耀华首创“未来学校”的理念,重塑了教育模式。通过数字制造实验室、协作空间等开放灵动的空间设计,打破传统教育边界,为学生创造自由多元的学习生态。从元空间VR、无人机飞行到VEX机器人搭建、未来艺术等,学校采用大学模块化课程,分为科技与革新、创意与艺术、体育与健康、创业与发展四大领域。这种跨学科、去边界的教学模式,旨在帮助学生从多维角度观察世界,构建面向未来的开放性思维。

     

    谈及人工智能,陈昕生表示,耀中耀华近年来在该领域进行了系统性布局。学校鼓励教师团队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以开放和探索的心态与学生一同成长。与此同时,学校正自主研发AI教育平台,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个性化、更前沿的学习工具。她强调,当代教育需实现双重目标:既要助力学生拥抱技术革命,更要培育其驾驭科技变革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人工智能可以为教师提供有力支持,帮助他们更精准地因材施教。人工智能不应成为思维惰性的温床,而应作为思维跃升的催化剂,通过技术赋能强化学生的独立判断力、创新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Part Ⅲ 中西价值观的琴瑟和鸣

    耀中学校和耀华学校是耀中耀华教育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优势互补,共同践行国际化教育使命。机构特设课程及专业发展部,不仅紧跟国家课程,还积极探索突破,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理念——融合东西方文化精粹、科技、艺术与仁爱。耀中作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面向外籍及港澳台学生,采用IGCSE、IB、HKDSE等国际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与跨文化理解力。耀华作为民办双语学校,以中国学生为主体,在扎实的国家课程基础上,灵活融入HKDSE、A Level等国际课程元素,构建中西融合的双轨制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兼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与国际视野的未来人才。

     

    1991年,时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长袁采访问香港耀中国际学校时,看到一个7岁的金发外籍男孩朗诵“床前明月光……”,他由衷感叹:“这才是中国的国际教育。”1993年,上海耀中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成立,成为上海首家受中国政府正式认可并注册的独立国际学校。

     

    耀中耀华所追求的国际教育,并非简单复制西方模式,而是“融合东西文化精髓,培养新一代在深刻了解东西文化独特价值的基础上,去芜存菁、取长补短”。陈昕生强调,尽管两校招生对象不同,但教育理念一脉相承——即培养具有全球意识、文化包容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世界公民。

     

    今年4月,英国Haygrove School的18名学生在浙江桐乡耀华展开了为期近一个月的沉浸式学习。其间,他们参访诸多历史名胜,对中国历史与当代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知。陈昕生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通过教育,能够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共同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耀中耀华始终坚守“双语学习共同体”理念,不仅在学校管理团队体制中采用中外籍双校长配置,每个班级都配备中外两位班主任,二者形成教学合力,在强化学生知识架构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其批判性思维与国际视野。在个性化培养方面,中外班主任通过定期评估会商,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质、学习习惯和发展需求,量身定制成长方案,确保教育干预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切实推动学生实现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从数据上看,耀中学生IB(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双语文凭的通过率连续多年达60%以上。在耀中,大部分同学选修的双语是中英文。过去五年,全球获得IBDP双语文凭考生的平均占比仅为26.18%。

    Part IV 以人生观绘幸福画作

    教育是终身之计,如何让孩子拥有幸福的人生,陈昕生认为在孩子成长的画布上,有科技、文艺、仁爱三支关键画笔。科技开启探索之门,用理性点亮未来;文艺涵养心灵,为生活增添诗意;仁爱塑造品格,使生命满溢温暖。三者交融,助力孩子绘就属于自己的幸福画卷。

    • 与科技结盟:未来探索的起点

       

      耀中耀华以项目式学习(PBL)为引擎,构建持续进化的学习场域。行星科学研究项目作为其中的典范,诠释了这一教育理念的深度与广度:项目始于2024年,来自多所耀中及耀华学校的中学生们在中山大学行星环境与宜居性研究实验室导师的引领下,自制光谱仪破译火星岩石奥秘、模拟宇宙等离子体环境,其火星大气成分分析数据与NASA数据高度吻合。此外,项目也建立了和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的合作。香港耀中中学生跟随港大尧中华教授及其博士后,进行“利用极光诊断空间能量过程”“利用空间站图像理解三维极光”“水星地质与水的起源”三个课题的研究项目。这些经历点燃了学生的探索热情,更锻造了严谨的科学思维。

       

      学校项目持续焕新:从“未来之城”城市规划到前沿癌症治疗探索、智慧农业、戈壁考古等,这种教育模式通过真实场景的复杂挑战,系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跨学科协作和创新精神。知识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解决问题的利器。这片实验场,正是通往未来的“探索之桥”。

       

      与文艺结盟:心灵的多元画布

       

      耀中耀华将艺术教育作为重要支柱,构建多层次艺术培养平台:TEDx活动以“重塑未来”为主题展示学生作品;华东七校联展汇聚1300余幅作品,呈现多元艺术形式;驻校艺术家项目邀请各领域艺术家驻校,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与创作热情。小提琴必修课程尤为突出,学生不仅提升了演奏技巧和音乐鉴赏能力,更在协调性、专注力等综合素质方面获得显著发展。

       

      与仁爱结盟:品格教育是根基

       

      对品格教育的执着,源于耀中耀华“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早在创校之初,曾楚珩女士就提出“勤、俭、谦、信”这一校训,此后又发展出“勤、俭、谦、信、仁、义、忠、智、诚、敬、和、勇”这“十二德目”,作为学校育人的根本。

       

      在日常校园生活中,这些品德要求转化为具体行为:学生们自觉为后来者扶门直至最后一人通过;师生之间流露出温暖的微笑与真诚的尊重。无论年龄、国籍,这些看似细微的行为习惯,共同编织了耀中耀华独特而温暖的校园文化。而这种品格教育不仅局限于校园之内,还延伸到校外。例如,每年举办的“希望种子音乐会”,师生们通过精心准备的慈善演出助力贫困地区教育。通过名为“希望之豆”的服务型学习项目,上海耀中浦东校区的学生们同云南咖啡豆供应商合作,将咖啡豆销售所得大部分都捐赠给“生命之光”,这是一家为低收入的艾滋病患者提供经济和情感支持的公益机构。

    • 行星科学研究项目

    • 耀中耀华年龄最小的合唱团

    • 2023年11月,耀中耀华“史识馆”在香港耀中开幕

    结语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指出:“如果我们用昨天的方式教授今天的学生,我们就在剥夺他们的明天。”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器人、核聚变、月球基地……曾经遥不可及的高科技,如今已悄然走进现实,孩子们正身处一个前人从未经历的时代浪潮之中。我们无法直接传授他们应对未来的全部答案,但可以携手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点亮他们探索与学习的灯塔,赋予他们学习与探索的翅膀,共同构建人类更美好的未来。

     

    陈昕生深信,教育者的使命是帮助孩子们追寻属于自己的真理,正如古语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耀中耀华将永远坚守这份执着,陪伴学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勇敢远航,点亮未来无限可能。